[腕表时代 资讯] 16世纪初期,德国纽伦堡的钟表匠人Peter Henlein首次将发条引入钟表设计,实现了时钟的小型化,也首次制造出直径8厘米以下的怀表。此后,随着金属加工技术和力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欧洲的机械钟表逐步走向了现代化。
1581年(万历九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Michel Ruggieri)来到广州试图传播基督教,为取得当地官员的好感,赠送给广东总兵黄应甲一批西洋礼品,其中就包括一座机械钟。这位黄总兵是抗倭将领俞大猷的部下,也是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同龄人。后来又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公关”,经历了陈瑞、郭应聘两位两广总督的推荐,罗明坚的继任者利玛窦(Matteo Ricci)才得以一见神宗皇帝的龙颜,自然两架高度定制化,具备浓厚中国风的西洋“自鸣钟”也得到了圣上的喜爱,自此开辟了明清宫廷御制西洋钟表的先河。到乾隆年间,中国在广州、苏州两地形成了复制、修理、加工(主要是中式装饰)西洋自鸣钟的工坊。乾隆皇帝的钟表收藏中就有很多来自“广匠”、“苏匠”的再加工。到了19世纪,更有一些播威这样的“洋”表匠直接来中国做活计的。
利玛窦31岁来到中国,在这片热土居住、生活、工作了27年,于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病逝北京。除了向宫廷和士绅介绍西方科技外,也不遗余力地传播着基督信仰。与晚明名臣徐光启(教名Paul),瞿式耜(教名Thomas)等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只是基督教作为外来信仰,在我国正统史书中着墨甚少,更广为人知的还是他在天文、历法、数学、机械等方面给17世纪的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1600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刚去世不久。明朝正因为在抗日援朝的战争中获胜而国威煊赫。可惜没过多久就遭遇了“萨尔浒”之战的惨败,权阉魏忠贤乱政,天灾不断、寇乱频仍,末代皇帝崇祯竟因闯贼变乱而吊死煤山。乃至1644年吴三桂剃发降清,大明江山拱手予外族。此后的50多年中国境内仍是战乱不停,直到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才算真正进入到了有一个和平稳定的阶段(1681年平三藩,1682年平台湾,1697年平准噶尔)。
这一百年间形形色色的帝王将相如走马灯般演出着热闹的故事。可惜以机械时计为代表的自然科学与技术的传入并没有获得太多史家的关注。而欧洲人在这一百年中则相继发明了钟摆(惠更斯)、摆轮和游丝(惠更斯)、锚式擒纵机构(英国制表匠人William Clement)、工字轮擒纵机构等。虽然钟表作为机械科技的一个小应用,但其中所折射出的中西方的科技发展环境和后来250多年的迥异国运令人可叹可惜。
注:前段时间忙一些俗务,因此没能及时更新,希望各位朋友原谅。今后会努力把自己关于钟表的一些所读所感发出来。今天这段文字参考了很多科学史学家张柏春老师的研究成果,大家有兴趣也可以自己找来详读。
原创文章,作者:海洋之表,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xoern.com/yang-1910.html